新闻中心
关于我们
  
联系我们

牡丹江市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
地址:宁安市范家工业园区
销售:王总 13904531787
销售:刘总 15945383333
销售:荣总 15145336666
法人:张青 17745300000
办公电话:0453-7872333、7872555
邮箱:xpmeat@163.com

鲜货市内批发零售:
1店地址:桥北新丹溪小区北门11路站点处
2店地址:纺织二路曙光新城9号楼门市
3市内冻品销售:西五海浪路地利冷库13089883731

鑫鹏之声
首页 > 鑫鹏之声> 鑫鹏之声

一周观察|资深人士再谈“猪周期”

      近期,黑龙江省生猪行业资深人士向笔者聊起了“猪周期”这一热点话题:“生猪产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——就是猪周期。

      从理论上讲,猪周期是指猪价周期性的波动规律,原理同一般的“蛛网模型”类似,本质上是由利润来调节供需变化,并***终反映到价格波动上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。猪周期的前提条件是分散养殖的环境,动力是受利润驱动,核心是周期性的变化,表现形式是供需错配的循环。

   “ 猪周期”的循环轨迹一般遵循:猪价下跌——大量淘汰母猪——生猪供应减少——猪价上涨——母猪存栏上涨——生猪供应增加——猪价下跌。“追涨杀跌,价高伤民,价贱伤农”是对猪周期***通俗解释。

一、历史上的“猪周期”

       自2006年至今生猪产业经历了三个完整的“猪周期”,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个猪周期还在运行之中。******轮猪周期从2006年的7月开始,至2010年的6月,持续时间约4年。

      在该轮周期中,2007年出现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,2009年爆发甲型H1N1(猪流感)疫情,动物疫病对公众消费信心影响较大,放大了周期效应。

      第二轮猪周期(2010.6-2014.4,约4年;或2010.6-2015.3,约5年),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,这轮周期受到的外生性干扰(例如疫病)较少,是相对经典的猪周期,生猪价格在2010年6月开始触底并一路攀升,至2011年8月的周期高点19.92元/公斤,上涨幅度达107%,这个创历史新高的价位在直到2016年5年后才被打破。

      第三轮猪周期从2014年5月开始,至2018年5月,历时4年,有观点认为,本轮周期被突如其来的非瘟疫情(2018年下半年)所打断,若是没有疫情干扰,恐怕这轮周期中下行时段持续的时间会更长,并不算一个完整的猪周期。

     眼前这轮猪周期从2018年5月至今—有人称为“超级猪周期”,在上个周期价格下行没有到底情况下开启的这轮周期,影响因素复杂,意外事件多,涨跌的速度极快,波幅大,波动剧烈。今年5月16日,国际粮农组织发布:“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需要更多具体行动应对”,国际粮食饲料价格上涨,增添新的不确定性。目前生猪--猪肉市场多空分歧依然较大。

    猪周期衡量的是猪价的大周期变化,但是猪价的波动不能仅通过大周期来解释。产业的规模、结构、相关产业政策等垂直变化因素也是影响猪价的重要因素。当这些因素作用较强时,原有的平面周期循环就会被打破。通过对比,可以发现:前三轮猪周期大体可以看作猪价由跌到涨的平面循环,但是,本轮猪周期已经发生立体弯曲,过去的一些经验不再好用。



二、需求规模变化和产业升级


      本轮超级猪周期叠加了生猪产业近20年来***深刻的需求规模变化。中国是全球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,生猪存栏量、出栏量以及猪肉产量均稳居************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我国猪肉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5400万吨左右,但双疫情叠加之后,短短四年时间,猪肉产量占比下跌将近10个百分点。有专家预计很大概率猪肉需求将会止步于5000万吨—5200万吨,难以重回5600万吨的巅峰数据。

      传统猪肉消费下降怎么办?出路在于生猪产业要实现由创造食材向开发产品转变。要开发高级与精致产品,实现“猪肉三变”即变粗为精、变生为熟、变废为宝,打开新市场。这也是未来生猪产业***有投资价值的地方。但是,社会资本投向哪里了?依然投入了养殖环节。2020年疫情因素与产业内生因素反复博弈,价格持续震荡,至2021年春节前,反弹至前期高点附近。这时,大量社会资本按照传统产业逻辑,涌入养殖环节,存栏得到快速恢复。但是,很快遭遇市场阻击,2021的上半年价格一路单边下跌,不到半年时间,由******的36.34元/公斤下跌至目前的15.2元/公斤,跌幅达58%,创造了又一次历史***快的下跌。近日深交所发函问询牧原,要求回答流动性风险、贸易和屠宰业务等6个问题,本次投资狂欢余绪未了。



三、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行为逻辑


       猪周期还有一个***为养殖户诟病的特点——“牛短、熊长”。

       在以中小散户为主体的养殖结构中,往往行情一起来,就立即加大补栏力度,但等到了生猪出栏时,猪价就已掉头向下了;反之,当猪价陷入谷底时,可能行业持续低迷,几年内都持续亏损。从 2007年以来的3轮猪周期来看,情况的确如此。一轮泛周期上涨平均持续时间仅 16 个月,而下跌平均持续时间则达到了 33.3 个月。

      本轮猪周期中养殖结构发生明显变化。自2020年开始,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出栏占比不断扩大。2021年牧原、温氏、正邦等10大猪企出栏计划接近1.5亿头,总数占比已经超过20%大型龙头企业资本投撤逻辑和中小散户不同:资本的投入往往更依赖融资、政策、产业分析等产业外在因素,在行情起落之前就会有补栏计划;反之,在猪价持续下跌时,可能会选择“剩者为王”,通过淘汰竞争对手来获得企业发展机遇。在大型猪企的行为逻辑中,“屠企向上,养殖向下”,全产业链发展始终是生猪产业大憧憬、大诱惑。节省交易成本、加强质量控制、眼热其他环节利润,在可研报告中有太多因素鼓励刺激企业全产业链发展。但是项目一落地,链条越长需要衔接的环节与关键点就越多,但凡有一个环节的衔接出现问题,某一个环节“协调性”与“匹配度”出现失衡,甚至是某一个环节出现瑕疵,都会给企业运营造成致命障碍。

       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全产业链的内涵实质是分工合作,而非一条鱼从头吃到尾。“大有规模、小有特色”,在短期内大型猪企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小散户。未来生猪-猪肉价格走势,是这两种产业逻辑的博弈,大概率表现为牛熊快速交替,甚至4到5年一个周期的规律都有可能被打破。



四、逆周期政策调控



      历史上猪周期的形成与生猪-猪肉市场分割有关。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积极寻求地方政府保护,产业出现“扶优不容易,汰劣更困难”怪状。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,地方经济利益弱化虚置,逆周期政策调控制度逐渐转向中央政府。2021年7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,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,促进保供稳价,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。提出要针对当前供需变化,遵循经济规律,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“猪周期”波动,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,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。

      目前已经多次运用的调控政策是国家储备肉政策。国家储备肉本是应对突发事件、平抑肉价波动的重要手段。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,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,实际工作中,每轮收储3-5万吨。历史上国家通过局部收储和市场投放,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。近年来,猪肉价格波动频繁,人们对其平抑肉价波动的期待走高。加上国家储备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收储标准较高,只有列入中央储备冻猪肉承储企业备选名录库的企业(中央直属库和非屠宰加工企业除外)才能参加交易。在疫情影响下,满足收储条件难度较大,尽管从拍卖价格来看,储备肉的价格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,但是幅度有限。在微薄利润下,参拍企业意愿不大。今年前八轮收储交易,计划收储31.8万吨,实际收储9.16万吨,成交率28.8%。其中自第三轮开始每轮收储都没有超过1万吨,第五轮收储成交为0。

      从供给侧看,国家要求继续稳定财政、金融、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,尽快推动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,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机制。明确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%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,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(户)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。这些政策正在积极探索运行,丰富了逆周期调控政策手段。

      从需求侧看,生猪期货市场已经正式运行。但是,成熟的生猪交易体系和屠宰日报等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形成,具有广泛公信力的生猪现货价格指数处于缺位状态。期待相关部门组织汇总分析当日生猪贸易和屠宰量变化情况,发布生猪贸易及屠宰日报告。“期现两条腿”发展,加快生猪-猪肉价格发现功能进程,共同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。